DB游戏7月17日“金字塔之巅:古埃及文明大展”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举行开幕仪式,7月19日正式向公众开放。图为“图坦卡蒙的时代”展区。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
暑假期间,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到南京六朝博物馆参观游览,学习历史文化知识,丰富暑期生活。图为近日,一位家长陪孩子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参观。 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今年暑假,“博物馆热”持续升温。面对旺盛的参观需求,各地博物馆采取延长开放时间等措施优化服务,并通过“博物馆奇妙夜”、联展巡展、特色展览等丰富形式,提升观众观展体验。
博物馆游何以成为暑期“顶流”?“博物馆热”呈现出哪些特点亮点?博物馆如何更好发挥教育功能,真正成为一所大学校?
之前早上8点30分开始工作,下午6点左右结束工作,最近则时常“加班”到晚上8点……在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,讲解员程静和同事们开启了忙碌的“夏令时”。
“一场讲解大约2个小时,每位讲解员每天要讲3到4场,一天能走上两万多步。”程静说,每场讲解前,他们会先和游客简单沟通,有针对性地确定讲解重点,“让游客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三星堆故事”。
瑰丽的古蜀文明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。“我们推出了暑期延时闭馆服务,闭馆时间从下午6点延长到晚上8点,延时票在下午5点放票,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需求。”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魏清告诉记者,除常备的人工讲解员外,博物馆还增加了2300台中英文自助导览器、400台MR虚拟混合现实导览设备,以及微信语音导览系统中的七种语言语音讲解,为观众提供便捷多样的讲解服务。
不只是三星堆博物馆,全国多地博物馆都在暑期延长开放时间,举办一系列夜场活动,为夏季夜生活添上一抹文化亮色。
在国家自然博物馆非洲区,一场神奇的“非洲狂欢”音乐会上演,孩子们身着定制服装化身“马赛人”,领略非洲音乐的魅力;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广场,融合自然科学与中华传统技艺的非遗彩灯展闪耀亮相……8月1日至31日,国家自然博物馆“博物馆之夜”活动开启。在一个月的活动时间里,除周二闭馆外,该馆在18时至21时开放夜场参观,各类主题讲解也会在“博物馆之夜”举办。
在延长开放时间的基础上,博物馆还提供了更加多元、好玩的“打开方式”。暑假期间,上海45家博物馆在周末晚间掀起“博物馆奇妙夜”热潮,不仅延长开放时间,还结合特展、互动体验、文创市集、露天电影播放等多种形式,让观众走进“特展+活动+文创+社交”的文化体验新空间。
“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,不仅让人文效益有了更多发挥空间,还有助于带动夜间经济的发展。博物馆周边的餐饮、住宿、交通等都将受益,形成新的消费热点。”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研究所所长杨劲松说。
多地博物馆还通过简化入馆手续等方式,提高观众参观博物馆便利化水平。7月12日,南京市博物总馆发布公告,所属各馆取消参观实名制预约,遵守每日和瞬时最大承载量要求,动态实时掌握客流情况,客流量接近最大承载量80%时,采取短时限流、分流等措施,提升观众参观体验。
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,提出经评估无需通过预约机制实现分流、错峰的场馆应取消预约。如确需预约的,应结合实际优化预约机制,加强精细化管理,尽可能简化预约程序,并通过保留人工窗口、电话预约等方式,为中小学生、老年人、残障人以及运用智能设备困难人群提供预约服务。
“博物馆服务应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。根据客流量等实际情况取消预约制或优化预约方式,是提升游客参观游览体验的有益探索,很好回应了文旅市场的需求。”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。
南京曾是东吴、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,被誉为“六朝古都”。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上的六朝博物馆,是目前国内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。在博物馆三楼,从一扇落地窗前眺望,黛瓦白墙枝影横斜,传统和现代尽收眼底,吸引了许多参观者前来“打卡”。
对青少年来说,这里也是他们感受历史文化的窗口。从2020年起,六朝博物馆启动了“小青莲”志愿服务项目,邀请10至17岁青少年担任文物讲解员。每逢周末,小讲解员们带领游客穿梭在博物馆各个角落,讲述六朝往事。
一家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。“通过参观引导、讲解服务等,他们将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传递给更多人,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、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。”作为六朝博物馆的筹建者之一,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从事博物馆工作已有35年。在她看来,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,是广大青少年探索历史、感受文明、体验文化的重要课堂。
暑期特色研学活动让“读万卷书”与“行万里路”双向奔赴。南京市博物总馆各馆策划了“博物通古今 趣学大历史——南京市博物馆‘大历史’暑假走读营”“园林里的奇妙昆虫”“烽火岁月——红色主题艺术雕塑研学”“美丽古都·寻踪金陵古建研学游”“‘重走胜利路’红色地图联合打卡活动”等适合青少年参加的40余项特色社教研学活动。
宋燕告诉记者,这些年来,她和同事们不断探索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形式,引导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学习、实践、体验,感知南京厚重历史文化。“围绕‘在博物馆长大’这一主题,研学活动通过创新优化展览、课程和服务,帮助青少年开阔眼界,也为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、综合实践有机结合打开了新思路。”宋燕说。
随着文物展览交流日益频繁,许多国外博物馆的文物展览在这个暑假亮相中国,观众不出国门就能欣赏到世界宝藏。
“金字塔之巅:古埃及文明大展”自7月19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,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的人气持续攀升:20万张“早鸟票”早早售罄,8月31日前的暑期预约也几乎全满。
这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,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的大展,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、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。展览汇集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。社交媒体上,不少观众发帖直呼“不虚此行”,并写下各种版本的观展攻略。
“作为上海博物馆‘对话世界’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四展,‘金字塔之巅:古埃及文明大展’从历史、学术和艺术价值的角度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物。”据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介绍,展览中不乏图坦卡蒙、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雕像,成套木乃伊棺,女王金饰以及萨卡拉地区新发现的彩绘木棺等重磅展品,超过95%的文物是首次来到亚洲。上海博物馆还精选了十多件中国文物与埃及文物共同展出,展现两大文明古国的文明互鉴、美美与共。
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,博物馆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,也是人们借以认识过去、把握今天、探索未来的场所。
国家文物局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:2023年,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.9亿人次,创历史新高;举办展览4万余个、教育活动38万余场;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,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。
“‘博物馆热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博物馆走进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,文物、文化和旅游正在更深程度、更广范围、更高层次上融合发展。”戴斌说,我国类型丰富、主体多元、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,不同区域、层级、类型、属性的博物馆均衡化、差异化、特色化发展,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样的文化选择。
戴斌认为,热门博物馆接待能力有限,各地中小博物馆大有潜力可挖。一些小众博物馆以别具特色的展览、相对舒适的参观环境、新奇有趣的参观体验满足了观众个性化的参观需求,赢得了流量和口碑。
“探秘古蜀文明——三星堆与金沙”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,265件(套)古蜀文明代表文物带领观众敲响古蜀之门;“锦绣西域 万里同风——新疆丝路文化特展”近日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,134件(套)精美展品讲述蜀地和西域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……记者注意到,今年暑假,不少博物馆的文物“走出家门”,成为沟通不同地域文化的“使者”。
“博物馆打破地域限制,加强馆际资源整合,通过联合办展、交流展览、巡回展览等形式,满足了观众的多元文化需求,也提高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和传播力。”戴斌说。
在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中,人们聆听悠久文明回响;在亲子共学中,孩子和家长一同触摸文化脉络……“博物馆热”的表象之下,是公众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。“越来越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走进博物馆,体现了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,也助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。”宋燕说。
一器一物浓缩文明,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,积蓄着生生不息的力量。新时代以来,数以万计的馆藏珍贵文物、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抢救修复,一系列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有序推进,革命文物阶段性保护利用工程圆满收官,为博物馆事业厚植了发展土壤。各地博物馆植根自身馆藏资源,开发博物馆文创,借助AI、VR等新技术手段让文物“活起来”,让博物馆“常逛常新”。
泱泱中华,历史何其悠久,文明何其博大,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、力量之源。“走进博物馆正在成为社会新风尚。各地博物馆还要在创新传播方式、提升展览品质上下功夫,让更多人领略文化之美,这也是坚定文化自信、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。”戴斌说。(记者 柴雅欣)